劉志良(左二)和他的團隊。
林正青和母親。
在徐小雁的身上看不到她的不幸。
李明明和父母在一起。
剛告別大學校園,同樣回到博羅,林正青和劉志良,一個在緊張籌備一場音樂會,一個帶領團隊負責羅浮山景區的燈光項目;而暫別校園的李明明(化名)和徐小雁(化名),一樣回到惠城忙碌著,一個忙著練書法,一個忙著打暑期工。
他們之間似乎陌生,卻又彼此認識,而且都在同一個微信群里。他們是惠州市僑界青年聯合會“圓夢助學”計劃的受助學生。4年以來,近千名惠州寒門學子接受該項目資助,林正青、劉志良等100多人今年7月完成學業,成為該項目資助的第一批畢業學生;而李明明和徐小雁等近400人,將繼續申請該項目今年的資助。
他們的背后,有著各自的艱辛,也有著各自的精彩。他們逆境成長的故事,展示了惠州新青年的一種精神與力量。
劉志良
邊上學邊創業阿里巴巴拋來橄欖枝
去年12月,還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上學的劉志良邁出了人生最為關鍵的一步——— 創辦拼格文化創意有限公司,并且獲得阿里巴巴集團創新中心的“天使輪”基金領銜投資。
這位出生在博羅楊村普通家庭的年輕人,6歲那年父親因車禍而逝,母親一手帶大他和3個妹妹。他與林正青同為博羅高級中學2013屆畢業生,憑著扎實的美術功底和優良的文化成績,考取了中國美術學院。
進入新的學習領域他常熬夜汲取經驗
即便被人稱為勵志哥,劉志良還是老實承認,企業宣傳片拍攝,大一上學期頹廢過。1.6萬元的學費,第一年的錢來得最不容易,劉志良獲得8000元的資助(其中僑青會“圓夢助學”項目資助6000元),其余都是湊和借的。“剛進大學,美術功底一比較就覺得自己很差,一下子找不到重心,消極了半年,常常打游戲度日。”
幸好,劉志良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伯樂,一位學校老師認為他并不適合作畫,于是帶著他進入一個新的學習領域&mdash,企業宣傳片制作;—— 燈光投影技術。這是一個需要美術、攝影、創意與技術相結合的新藝術門類,劉志良很快接受,跟著老師熬夜作項目,如同海綿一樣不斷汲取經驗。
作設計對電腦配置要求很高,大二那年,劉志良為了更好地完成項目,咬牙花1.4萬元買了當年蘋果配置最高的筆記本電腦。“不敢開口跟家里要錢,我只能接項目賺錢,當時課外之余沒日沒夜接了不少項目,甚至一星期接了7條商業片子,雖然一條片子收入不多只有幾百,但積少成多。”
為了提高畫面感與空間構建感,劉志良還跟著一位師兄學習攝影,并通過互聯網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術,北京動畫制作,不斷彌補自己的非專業不足。
10天完成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宣傳片
有付出才有收獲。大學幾年,劉志良確定了自己要走的方向,忙碌成了他的日常標簽。
2016年,他去香港科技大學參加學術交換時,認識了走在一起的小伙伴。盡管學校和專業各不同,但4個年輕人有著相同的三觀,技術和經驗上能相互彌補。他們中,學歷最高的是研究生,其余的都是在校大學生,宣傳片拍攝。從香港回來后,他們組成了團隊,一起接項目。
讓劉志良印象最深刻的是,當年最熱的網絡劇 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將在浙江衛視上映,宣傳方通過介紹找到他們,要求10天內完成該劇宣傳片設計制作。“當時我們天天加班,忙得沒日沒夜,最后出來的片子對方很滿意。”
2016年12月20日,劉志良和小伙伴們成立了拼格文化創意有限公司。公司成立后,獲得阿里巴巴集團“天使輪”領銜投資,并入住位于杭州云棲小鎮的阿里巴巴創新中心五葉草基地。
今年7月中旬,國務院督查組“雙創”專題組到阿里巴巴集團調研,劉志良作為代表向督查組介紹了自己創業經驗。這位23歲的青年面對十多位領導,侃侃而談,沉穩得令人難忘。
吃最簡單的快餐 睡辦公室是常態
劉志良坦言,能搭上阿里巴巴的平臺,讓他們有了更高的起點,但他們是 “憑借實力獲得阿里青睞的”。“但是,我們都是年輕人,遇到想法不一樣的時候,也會吵架。”劉志良笑著說,摔鼠標、拍桌子是常有的事,“但都不敢拍電腦,太貴了,傷不起”。
劉志良介紹,從創業開始,他們團隊的項目就是盈利,投入和運轉資金并不小,大的項目甚至達幾百萬。但是,他和伙伴們在生活上卻斤斤計較,每個人都是一個黑色大背包 (裝筆記本電腦方便)、T恤牛仔褲、吃最簡單的快餐,睡在辦公室是常態。
今年7月下旬,劉志良帶著3位小伙伴回到博羅,計劃承接羅浮山景觀燈光視覺設計項目。除了回家看望家人,劉志良更多時間在工作。7月25日中午,他與合作伙伴抽出2個小時接受我們采訪。
劉志良說,創業不易,即便公司盈利,自己有收入了,也要節約每一分應該節約的資金。這一點,他和合作伙伴們都有共識。
他說
“
創業并不容易。我們常常從早上9點鐘在公司一直忙到凌晨3點鐘,創業(的工作模式)其實已經成了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。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,我有個合作伙伴,連續11天,都是看著太陽升起來的。”
她說
“
感謝僑青會的幫助,讓我在大學期間沒有太大壓力,去做我喜歡做的事情,能順利完成學業。我們現在接受別人幫助,以后也會學著幫助別人,影視拍攝公司。”
人物名片
劉志良
性別:男地址:博羅縣楊村鎮院系: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受助:2013~2016年
林正青
畢業回鄉籌辦個人鋼琴演奏會
剛畢業的林正青忙得不可開交,一場以她名字命名的專場音樂會將在博羅舉行,從策劃方案、找廣告公司、統籌節目、彩排、和宣傳等工作全是她一人完成。這個從小因為媽媽生病練就獨立、勇敢個性的女孩,靠著自己的努力,以優異的成績笑看未來。
7歲就從深圳坐車回博羅
林正青的童年幾乎和外公外婆一起度過,在她兩歲多時,媽媽李海云發現重度尿毒癥,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給父母四處求醫。
媽媽病情穩定后到處工作,林正青也跟在媽媽身邊。在媽媽記憶中,女兒從小就非常懂事,走累了想媽媽抱,但知道媽媽身體不舒服,就讓媽媽抱10下。7歲時,媽媽在深圳做家教,周末林正青就自己坐車回博羅看外公外婆。媽媽擔心她,她反倒安慰媽媽說:我在車上折星星,不用你陪。
在媽媽面前,林正青從小到大都很少訴苦。不過采訪時,她撒嬌地抱怨:“她什么事情都要我決定,我讓她管一下她又不管,我自己很累的。”
母親帶病做公益感染了她
李海云是博羅第一批志愿者,北京宣傳片拍攝,組建了博羅第一支志愿服務隊———手有余香公益協會,這些年她帶病做公益,還為貧困孩子籌集學費。很多人不知道,其實她自己家里非常困難,這些年四處求醫她花盡積蓄。2008年,她與老伴在博羅縣城經營一家養生館,日子過得緊巴巴。“自己家的困難慢慢解決,別人比我更困難。”
2013年,林正青被惠州學院音樂系錄取,面對一萬多元的學費,一家發了愁。為補貼家用,林正青高考完就去廣州做兼職,期間高中班主任打電話告訴她可以申請僑青會的補助。6000元的資助解決了林正青大部分的學費,一家人松了口氣。采訪時李海云感嘆:我幫人人,影視制作公司,人人幫我。
每天6點多鐘就起床去練琴
林正青的音樂是外公啟蒙的,外公教電子琴,她和學生們一起學。外公絲毫沒有因為是外孫女就放松對她的嚴格要求。從4歲開始學習到初中中止,高中之后再重新開始,林正青的音樂路有累有歡樂。
林正青的外公做過博羅音樂協會會長,經常和一群老人玩樂隊,林正青也在里面,成為樂隊里最年輕的成員,影視制作。音樂讓林正青快樂,也讓她收獲人生精彩。
林正青在惠州學院音樂系主攻鋼琴,為了練琴,她每天6點多鐘就起床去琴房。大一她和伙伴組了樂隊,上遍了學校各大舞臺,以及中國好聲音、搖滾校園等,他們經常排練到深夜。靠著過硬的技藝,她還參加了各種鋼琴比賽和各種演奏會。
大學4年,林正青的生活費基本自理,她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,再去學習提升,還抽空旅行,大學四年充實美滿。
大學畢業后一個月,林正青忙得焦頭爛額,博羅縣委宣傳部邀請她全面負責一場鋼琴演奏會,演奏會的主角就是林正青,動畫視頻公司電話,她還邀請媽媽跳舞,表妹彈奏古箏。為了讓演奏會效果更好,她跑前跑后,各方協調溝通,甚至累到哭,但是還好她年輕,還有更多時間學習努力,正如這次演奏會的主題——— 我們正青春。
人物名片
林正青
性別:女地址:博羅縣羅陽鎮院系:惠州學院音樂系鋼琴專業受助:2013~2016年
徐小雁
“生活以痛吻我,我報之以歌”
在徐小雁(化名)的身上,你看不到她的不幸。她自己說,縱然生活以痛吻我,我也要報之以歌。
父母雙亡她成了孤兒
徐小雁出生后就沒有見過母親,因為母親生她的時候難產而亡;她的父親是一位退伍軍人,長年患病,無法工作,必須靠鄰里與政府接濟。從小,徐小雁就跟著奶奶,“奶奶帶我四處走,在村里蹭飯吃”。
為了讓徐小雁接受更好的教育,初中開始,影視廣告制作,父親把她送到市區龍豐一位遠房阿姨家。這位阿姨家里有兩個孩子,影視拍攝,日子過得也緊巴巴,徐小雁從初中開始便住校,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。
高中那年,終年患病的父親也走了,未成年的徐小雁成了 “一個人”。徐小雁如此回憶父親,“他總是佝僂著身體,沒有偉岸的身軀和寬闊的肩膀,但只要身體稍微好點,都會攬著我,說一些家長里短。但大多數時候我都看不到他——— 因為我總是穿梭于萬家燈火間,腆著臉吃百家飯。”
幫同學取快遞補貼伙食費
2016年,徐小雁參加高考,被廣東財經大學錄取。“以阿姨家的經濟條件,影視拍攝制作公司,很難支持我上大學。”讓徐小雁想不到的是,一天,宣傳視頻制作,她的班主任打電話給她,讓她準備好資料,動畫企業宣傳片,她被推薦為僑青會 “圓夢助學&rdquo,影視拍攝公司;項目2016年資助對象。“當時,我還在苦惱著怎么打工湊學費,聽到這個消息一下子蹦起來了。她說,那個暑假,她印象最深的是,接受了一群人的幫助,還有一位比她大許多的堂兄用摩托車載著她穿梭鄉鎮。
“幸好有了6000元的資助與1000多元的孤兒補助,我不用申請助學貸款了。”徐小雁每年的學費是6350元,生活費她用自己暑期打工的錢,這位從小獨立的女子,高中暑假都靠著打工攢錢,沒有伸手向家人要錢。
上了大學,徐小雁依舊在學校打工,課余時間她從不允許自己偷懶,“我們校區很大,很多學生不愿到門口取快遞,我就將這活兒攬下來,每天十幾二十塊錢的收入,可以補貼伙食。”
想去當義務兵鍛煉意志
今年暑假,經過市僑青會推薦,徐小雁在一家餐館打暑期工,包吃包住月薪2000元,“攢下個學期的生活費”。
1米68的個子,身材勻稱,活潑開朗,說得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,側臉看上去有些像韓國明星宋慧喬,我們都說她可以去當平面模特。她擺擺手,笑著說:“不行,太胖了。”
除了體重,這位姑娘最擔心的是大學生活太慵懶,讓自己墮落。“所以,我想休學參軍,拍攝宣傳片,當兩年的義務兵,影視公司,鍛煉自己的意志。”她說,因為沒有家庭的羈絆和顧慮,也是受曾為軍人的父親影響,她希望自己的人生有多種嘗試。當然,她最終的理想是律師。
她說
“
縱然生活以痛吻我,我要報之以歌。大學是我的夢,更是父親的夢。我希望在大學四年,可能有更多的嘗試,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。”
人物名片
徐小雁
性別:女地址:惠城區水口街道院系:廣東財經大學法學系受助:2016年起
李明明
“堅強的父親讓我學會堅強”
這是一個不幸的家庭,父親李先生為給孩子更好的教育關掉工廠,全心陪伴孩子,卻患上鼻咽癌,影視后期制作公司。與病魔頑強斗爭了6年,他的身體日漸康復。父親的頑強無形中影響感動著孩子們,4個孩子3個考上本科,最小的兒子李明明(化名)去年考上重本。
為陪伴孩子父親關掉工廠
在李明明家采訪,大部分是父親李先生介紹情況,這個剛上完大一的大男孩只是靦腆地坐在沙發上抿著嘴,企業視頻制作,時不時起身為大家倒水。
李明明的父親今年49歲,出生貧困家庭,1984年初中還沒畢業就獨自去到深圳闖蕩。1990年他來到惠州,在一家注塑廠工作,封閉的環境,難聞的氣味,李先生完全沒有意識到工作環境對身體的影響。
1996年李先生有了自己的小工廠,到2004年工廠已經有近百人規模。“我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在意,錢沒有了可以再賺,但是孩子的教育錯過了就沒有第二次。”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教育,李先生不顧朋友的勸阻,毅然關掉工廠,并拒絕了來自珠海、上海等地朋友的高薪邀請,以轉手訂單為生。
爸爸做化療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
2011年,李明明馬上就要中考了,父親被確診為鼻咽癌,這給原本幸福的家庭當頭一棒。化療、手術,一系列治療下來,家里負債累累。
這些年,爸爸的堅強李明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。做化療后的李先生身上的毛發全部脫光,吃一點東西喉嚨都撕心的痛,但他從來沒有打過一支止痛針。為了保護腸胃,他連著幾個月忍痛喝下蛋花湯。
2016年,李明明以超出重點線100多分的成績被中山大學環境科學專業錄取。8600元的學費不算太高,但是對于已經債臺高筑的李家人來說依然很難籌集。好在僑青會的 “圓夢助學”項目及時送來好消息,大大減輕了一家人的負擔。
現在李先生已經沒辦法工作,孩子們的學費基本靠親戚,家里的開支全靠媽媽一個人,幫人帶孩子、做飯、打掃衛生等,每個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元,基本全部給孩子們當生活費了。
他說
“
我爸爸是個包容的父親,他給我們自由,又適時地引導。爸爸經常以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沒有文化以后工作生活有很多局限性,所以我想考研,學更多知識。”
人物名片
李明明
性別:男地址:惠城區下角院系:中山大學環境科學受助:2016年起
新聞背景
“圓夢助學”連續4年資助近千人次惠州學子圓大學夢
惠州市僑界青年聯合會 (以下簡稱“市僑青會”)是惠州市僑聯直接領導的非盈利性社團組織,市僑青會成立以來愛國愛鄉、凝聚僑心、熱心公益、團結奉獻,用自身的正能量建設惠州。
據悉,在市僑青會會長鄧俊杰的大力支持下,自2013年發起“圓夢助學”項目,連續4年捐贈助學資金合計616萬元,資助惠州市955人次貧困學子走進大學校園完成學業,獲2015~2016年度“惠州慈善項目獎”。
市僑青會不僅為受資助大學生提供經濟上的幫助,更為每一位受助學生做好跟蹤服務,通過建立微信平臺、實行會員聯系學生制、組織探訪活動、開展座談交流、組織志愿活動等方式,了解他們的學習、生活、思想及實踐動態;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困難,引導他們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、直至走上工作崗位。
2017年是該項目里程碑式的一年,其中2013級126名品學兼優的受助學生已完成學業邁出校門。今年7月,市僑青會“圓夢助學”項目計劃出資240萬元,將繼續資助近40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。
本版文字 《東江時報》記者范文燕 李向英 通訊員劉家福 本版圖片 《東江時報》記者朱金贊 攝